- 设计塑造的现代生活
-

设计是一种语言,通过塑造物品来传递信息,并限制信息限制。好的设计,传递的信息是恰如其分的,较为完美的融合了形式与功能。南斯拉夫裔英国设计评论家、伦敦设计博物馆馆长迪耶·萨迪奇所著的《设计的语言》一书,特意从而今显得越来越突出的过度设计谈起。
过度设计并不是一个设计添加的元素过多,而是形式服从于功能,让消费者更为注重前者,并因为对前者的追逐而加快汰旧换新。这使得人们变成了购物狂,购买了大量并不需要的商品,已购买的商品在其外观(形式)、品牌等要素满足情感需要后,甚至不会使用,就直接迎来淘汰丢弃的命运。“错综复杂的型号、由来出处和名门世系”,这些都宣称是设计师作品,却造成恋物癖,毫无疑问,在此种情境下,设计已经走偏。
迪耶·萨迪奇毫不隐晦的嘲讽了被誉为美学精华的苹果公司电子产品。在他看来,当设计被当作消费诱饵,导致顾客每隔两年甚至更短时间就丢弃旧货的消费方式,就悖离了设计的原意,创造的无非是美的假象。设计是什么,应当是什么,迪耶·萨迪奇给出的答案是,像一家瑞士手表公司在广告中所宣称的,“你永远不可能真正拥有该公司的产品:你只是为下一代保管它而已”。固然,绝大多数产品的使用周期要低于手表,但仍需回归设计的原意,用衡量生命流转的方式来追求实现精致化,讲好设计的故事。
书中回顾了从19世纪英国设计师威廉·莫里斯,到20世纪中叶美国推销员雷蒙德·洛伊的设计(师)演变史。莫里斯的世界观是依照人性和美学价值来设计,而到了洛伊的时代,设计研究和实践都服务于销售,即刺激更多、更频繁的购买。乔布斯的设计逻辑显然就源自洛伊。莫里斯之后仍有许多设计师,本着所谓强烈的设计道德感,耗费极大心力设计完美的物品,希望能够消除视觉上的累赘,打败时尚流行,克服时光的消逝,如果审看这些设计师的作品,不难发现,苹果公司的电子产品就有很多直接采用了前任设计师的创意甚至造型。
乔布斯(苹果产品)设计逻辑的大行其道,是否意味着物品本质、设计本质发生了根本变化?迪耶·萨迪奇认为,关于设计本质的讨论,不该局限在风格与实质的两极,而需了解设计背后的意义,“设计师要处理的是表面,即决定物品的外观和语意变化,让我们加以诠释,从中理解物品要传达的信息是什么:它能做什么,它的价值,以及如何开关,等等”。设计的语言透过物品的形状、色彩、质地和形象所传达的信息,就要面对功能和象征主义之间常见的矛盾。平面设计传递语言,其他的形状组合或造型也能成为语言,设计所表现出了工业社会的DNA甚至不妨说是现代世界的本质,反映出社会目的和价值。
《设计的语言》接下来谈到了设计的原型。像椅子和台灯这样的作品,历来受到设计师的特别关注,因为那是重要的改造原型,甚至可以用来改造新款。更重要的原型是法国葡萄酒瓶,每年都有多大上百万难以尽数的葡萄酒瓶制造出厂。玻璃瓶的色彩、形状、软木塞及标签图案,“全是用来操纵我们对瓶内液体的期待”,堪称形式对功能最好的衬托。
谈设计,谈当代的设计工业,就不免提到奢侈品。奢侈品已经不能用20世纪中期之前的工匠制作来替代,稀少罕见变得更具相对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设计师的加入,过度发挥设计的功能,诱发出许多原本不属于奢侈品消费群体的消费者萌生出对奢侈品的强烈追求,梦想教育才使得工业量产出来的奢侈品依然保持着名义上的尊贵。迪耶·萨迪奇也不无讥讽的提到,“奢侈这个观念竟然还能存在,真是教人惊奇,因为我们拥有的物品比以往多得多,而且比起以往苦心保守制作秘密、只能代代相传的做法,现代物品容易制造多了”。他意识到,当代的奢侈,是刻意寻求更难制作的新事物、用更为稀缺且超过必备的材料,来展开脱离功能需要的工艺冒险;而在同类的标准化产品本身已经很复杂的情况下,奢侈又会重回简单的设计风格,暗示其属于过去,有着尊贵的传统。
设计与时尚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时尚是个很难把握平衡但必须努力把握平衡的要素,作品设计必须保持足够的原风格,又要嵌入一些新作、新理念,才能避免落伍。随着时装从手工业变成工业,随着大规模奢侈品集团的形成和发展,时尚对设计提出了庞大需求,驱动设计师必须不断寻觅新方法,要求新材质,产出人们原本毫无所知的视觉意义,分层次更新,将大众到顶级的市场一网打尽www.x168a.com。尽管时尚的高节奏不可避免会伤害视觉文化本身,如前述,还将诱发社会层面大面积的购物癖,却也并非一无是处,疯狂购物的人们会变得对艺术和设计更为了解,购买越多,越知道自己的行为不理性,因而需要用继续更多购买、更加精心挑选的方式来提高自己。